鐵礦石價格的高企,讓中國鋼鐵行業再次變得緊張。有人簡單地算了這樣一筆賬:作為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進口商品,每年中國需要從海外進口10億噸鐵礦石,按照眼下80美元的噸價,這意味著高達800億美元的貨值。一個并不夸張的事實是,如果2017年鐵礦石的價格持續高位運行,中國鋼鐵企業將可能再一次淪為利益鏈條上的配角,超過400億美元的巨額利潤將流入海外礦山的口袋。
2017年1月16日,美國普氏62%鐵礦石指數為84點,這已經是鐵礦石噸價連續兩個多月維持在這樣的價格水平,一年之前的1月中旬,中國鋼鐵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剛剛拉開大幕,彼時這一指數還在41點的低谷中徘徊。
2017年1月9日,澳大利亞工業、創新和科學部發布季度報告表示,2017年鐵礦石平均價格將為每噸51.60美元,在2018年之前將下滑至每噸46.70美元。這意味著2018年前的鐵礦石價格與目前約每噸80美元的水平相比,降幅將高達約42%。報告還調低了對2016-2017財年鐵礦石出口量的預測,將出口量調低2%至8.322億噸,但同比仍有5.9%的漲幅。
該機構認為,基于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和炒作因素的退潮,鐵礦石的價格將在2017年下滑三分之一。2016年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既有基本面的支撐,也有投機的因素。盡管鐵礦石價格目前受到市場需求的支撐,這種需求難以在未來數年內持續。
但這一觀點并不能得到業內廣泛的認同。部分分析人士注意到,自2014年以來,鐵礦石的價格變化與鋼材價格的變化始終保持高度的一致。換言之,鐵礦石定價形成了鎖定鋼企利潤的模式,只要鋼價回升,鋼企利潤好轉,鐵礦石的價格便會隨之升高。
鐵礦石現貨定價體系的固有問題和期貨產品的金融屬性,被認為共同造就了這樣難解的局面。而作為全球鐵礦石最大買家的中國鋼企,對于眼下的局面,依然沒有任何破解的辦法。
失效的“基本面”
2012年10月,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在北京召開“鐵礦石期貨對我國鋼鐵產業發展影響的研究”課題結題會議,研究課題具體由大連商品交易所執行。彼時,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相關官員在會上表示,推進鐵礦石期貨的條件逐漸成熟。目前國際主要礦石供應商和鋼鐵企業都在利用金融手段爭奪話語權,鐵礦石金融屬性日益顯現。
一年之后,也就是2013年10月,中國鐵礦石期貨產品業務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正式展開。三年過去,結果似乎并沒有如同當初預期的那樣,反而陷入一種怪圈:從2014年開始,鐵礦石價格便開始緊緊追隨鋼價的走勢,二者趨同性十分明顯。而在此之前,礦價與鋼價的關系還沒有如此地“密切”。
一位大宗商品分析員指出,在賣家壟斷集中的情況下,現貨定價容易讓賣家和貿易商合謀去抬高價格。例如普式指數只是靠打電話去咨詢幾艘船的成交以及行內人士的''盤感''而得出成交價格,在如此稀少的成交量下得出的''現貨價''其實沒有什么指導性,容易被賣家操控。一日一變的現貨價會很容易受到期貨市場的影響,被加入了很多金融屬性,而金融屬性多數情況下有助于商品的走高而不是走低,對買家不利。
所謂的供需基本面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失靈。事實上,2016年初,澳大利亞政府就曾對這一年的鐵礦石價格做過預測,彼時預測鐵礦石價格為每噸44.10美元,但鐵礦石最終在該年最后兩個月沖到了80美元的高價。“中國期貨存著參與者結構失衡的問題,自然人和機構投資者多,鋼鐵相關企業的占比低。大型國有鋼企參與度很低。”來自寶鋼的一位業內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資金在助推期貨產品的價格上起了不小的作用,而且這是個惡性循環,參與的鋼企越少,期、現脫節越嚴重,對鋼企來說套保業務的風險就越大,鋼企也就越不愿意參與;而波動越大,反而越受投機者喜歡,投機者比例就越大。”
這位寶鋼人士同時指出,在價格上升中,鋼企買入的現貨鐵礦石是預賺的,生產后賣出的價格也是預漲的,這也使得傳統意義的嚴格套保不符合鋼企的利益。
有分析人士發現,2016年美國普式62%鐵礦石指數曲線圖與全年中國市場鋼材價格的波動曲線,表現出了驚人的相似性。從年初到年末,中國市場的鋼材價格指數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從1月初到3月初,鋼價低位平穩運行;從3月初到4月21日左右,鋼價呈現震蕩式上升;從4月21日到6月1日,鋼價經歷了一個快速的下跌過程;從6月21日到8月24日,鋼價又經歷了一個緩慢的爬坡;從8月24日到10月10日,鋼價出現小幅震蕩下滑;從10月10日到年末,鋼價開啟強勢反彈。而這一年普氏指數走勢幾乎是同樣的走勢。
前述大宗商品分析員表示,這一現象與鐵礦石期貨市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期貨市場不讓鋼廠享受利潤擴張,資金把鋼廠利潤限制在250-400元/噸之內,結果就是鐵礦石跟隨螺紋鋼不斷上漲。”
這位分析員同時表示,決定現貨價格體系的普氏指數因為詢價樣本量小并且不具有代表性本已頗受詬病,容易遭致價格哄抬,期貨資金則加劇了鐵礦石的金融屬性,最終讓鐵礦石的價格脫離了基本面。
定價亂象
業內人士擔心,作為2017年鋼鐵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持續進行的一個成果,如果鋼價依然能夠維持一個良好的態勢,那么鐵礦石的價格勢必步步尾隨,改革的成果最終落入的是海外礦山的口袋。
眼下,中國的鋼廠似乎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應對辦法,普氏指數依然在定價體系中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盡管,這一指數因為采集樣本的局限性早已廣受詬病。“普氏的編輯方法雖然透明公開,但還是以報價采集為準,自然會受到市場心態的影響。”上述寶鋼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目前,中小鋼企和貿易商與海外礦山的鐵礦石交易是以現貨為主,中國大型鋼企則主要以年度長協為主,但是與過去的長協有所不同的是,如今鋼企簽訂的長協只定量不定價,定價還是以指數為基礎,加上一定的升貼水,采用月結。
根據經濟觀察報的了解,寶鋼即根據幾大國際鐵礦石價格指數加權之后加上升貼水,其中,普氏指數、TSI指數等都會參考。而有的鋼企則只采用一種指數。
2011年,就在TSI剛剛通過掉期市場獲得一些影響力之時,卻被普氏收購。國際三大鐵礦石價格指數(普氏指數、TSI指數以及MBIO指數)的信息采集方式,原本就被鋼鐵行業認為更傾向于鐵礦石企業,普氏的收購,使得鋼鐵行業擔心,原本就不利于鋼企的指數將加劇鐵礦石企業的壟斷。“雖然礦石供大于求,但進口鐵礦壟斷地位仍在提高,定價權不在中方。”一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簡稱中鋼協)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包括中鋼協在內的行業組織在此之前不是沒有做過努力。2011年9月,中鋼協、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聯合推出了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
前述寶鋼人士向經濟觀察報介紹說,上海清算所的鐵礦石掉期就采用了中鋼協和Mysteel(黑色商品資訊平臺)的指數,但是因為業務沒怎么開展起來,所以影響力帶不起來,包括北礦所在內的機構的影響力也不夠。“中國的配套金融體系和制度還在摸索過程中,證監會方面也以求穩為主。指數的影響力在于被使用的多少,如果金融體系不能使用該指數做出有交易量和影響力的產品,那指數影響力自然受限制。”該人士表示。
“中國鋼鐵企業是最大的買家,但是數量大,又分散,這使得談判很難形成統一的力量。不像日、韓,一個國家的大鋼企就一兩家而已。而且,日本的資本在不少海外礦山中都有投資,他們對于鐵礦石的高價,遠不如中國那么敏感。”上述寶鋼人士表示,早年,國內鋼企也有過投資國外礦山的做法,但成功的案例較少??雌饋?,鐵礦石的價格難題,在2017年將繼續給中國鋼鐵企業帶來巨大的困擾